Redigo 源码学习:阻塞等待连接可用
通过连接池的设计了解如何回收连接到连接池以及从连接池复用连接后,可以回过头来研究一下 Redigo 支持的阻塞等待可用连接的设计与实现。
通过设置 Pool.Wait == true
之后如果当前连接池满了, Pool.Get()
不会返回连接池耗尽错误,而是阻塞在调用上,直到超时或者存在可用连接才会返回。
这个属于经典的 resource counting 问题,并且最大的 resource count 由 Pool.MaxActive
决定。
获取连接
现在看一下 Pool.GetContext()
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1 | func (p *Pool) GetContext(ctx context.Context) (Conn, error) { |
每次获取连接都会调用 Pool.waitVacantConn()
确保:
- 如果当前获取一个连接后仍未超过配置上限则理解从函数返回,执行获取连接逻辑
- 阻塞等待直到有可用连接出现,或者等到超时
即,只要 waitVacantCount()
函数正常返回则代表当前一定能获取一个可用连接。
1 | // waitVacantConn waits for a vacant connection in pool if waiting |
整个函数的核心就是从 p.ch
这个 channel 中获取一个类型为 struct{}
的 token 对象;
显然这里使用一个 bounded channel 作为限流器。
猜想基于这个 channel 的整套限流机制应该是:
- channel 里 token 对象的个数代表还有多少连接可以分配
- 消耗连接 quota 对应地直接从 channel 中拿出 token 对象;回收连接则往 channel 再寸一个 token 对象
接下来我们考虑一下 channel 的初始化:因为 p.ch
只能被初始化一遍,并且要考虑到这个初始化必须满足 goroutine-safe。
这个 channel 的初始化流程则是在 p.lazyInit()
中完成的:
1 | func (p *Pool) lazyInit() { |
p.chInitialized
是一个 uint32
类型的 flag。
这里很明显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 _double-checked locking pattern_,常用于 singleton 模式。
这里是因为希望这个 channel 的初始化是 lazy 的。
可以看到这个 channel 的 buffer-size 是 p.MaxActive
即配置的连接池大小;并且创建 buffer 后会直接往 channel 中塞满 p.MaxActive
个 token 对象。
前面分析 Pool.GetCountext()
代码时我们忽略了一种case:拿到 token 后通过 dial()
创建一个底层连接失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往 channel 中补偿一个 token 对象。
1 | c, err := p.dial(ctx) |
回收连接
回收连接部份的逻辑仍然是在 Pool.put()
中:
1 | func (p *Pool) put(pc *poolConn, forceClose bool) error { |
回收连接中对应的逻辑比较简单:只要 idleList
中某个连接被清理了,就往 channel 中塞一个 token 对象进行补偿。
总结
Redigo 使用 bounded channel 实现了 resource counting 机制;并且满足
$$ p.active + \text{len}(p.ch)=p.MaxActive $$
对于其他语言来说,可以使用 condition_variable 甚至 Semaphore 来实现 resource counting。